马家台小学 周艳军
传统的教学注重的是教师的教,学习的主体就是教师,导致学生存在严重的依赖性。新课程的理念,则注重的是学生的学,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,学习的主体是学生。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、体验学习、探究学习、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。
新课程强调,数学课应是活动课,是师生之间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、互相合作的活动。由传统的“教师教”与“学生学”变为 “师生互教互学”。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性。提高课堂的互动性,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参与性,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,以及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。
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呢?
一、创设好的数学问题、数学情境,激发学生的好奇心。
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手动脑相互合作探索的过程。教师要改变以例题、示范、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,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,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“先入为主”的观念制约。
爱因斯坦指出:“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,更有意义。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,而提出新的问题,新的可能性,从新的角度去看等旧的问题,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,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。”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,教师要指导学生善问。为此,应在课堂上给学生适当地点拨、示范,指导学生提问的方向和思考问题的途径。教给学生正确的质疑方法。在教学设计上,应多给学生一此探索、猜测的空间,逐步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。由于创新源于问题,问题生于情境,要使学生能提出好的问题,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来启发学生思考。
数学情境的创设,其素材可以源于生活,源于数学本身,还可以源于其它相关学科。在此过程中,通过给学生呈现刺激性的数学材料信息,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,启发思维,激发学生的好奇心,诱发质疑猜想,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,提出问题,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。离开了数学情境的创设,数学问题的产生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。因此,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,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,合作学习的欲望,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创新思维。
二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,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。
数学课应是活动课,通过多开展数学活动,丰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,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积极性,使每一个学生树立参与意识、合作意识。数学课应尽量为学生创设交流与合作的机会,让每一个学生能相互交流探讨。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。因此,数学课应尽量创设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,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。
在小组数学活动中,学生获得的不只是知识的技能,更重要的是获得合作的快乐、学习的方法等。课堂互动的成败,关键要看教师是否敢放手,是否会引导。首先教师要敢于放手。刚开始开展数学活动时,学生会不知所措,不知如何探索,不知如何表达、交流,课堂秩序有时较混乱。但教师要把“眼光放长远些”。要敢于放学生,信任学生,让学生自由探索、自由讨论、猜想。同时,要把活动的目的与要求明确地告诉学生,使学生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,使课堂互动性更有效。要防止“放羊式”让学生漫无目的地活动。诚然,有时学生的探索与讨论很费时费力,甚至做无用功。这时教师要有耐心,并进行适当的点拨与指导。启而不发时千万不能着急,乱了阵脚,更不能骂学生笨。注意点拨要适当,不能代替学生思考,要信任学生,鼓励学生,学生才会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。
我在数学课上常采用“组内合作交流”和“组与组之间竟争交流”的教学方式。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数学地表达,学会质疑,质疑教材,质疑同学,互问互答,鼓励学生超越老师。尽量多创设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,参与合作交流,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。让学生自己在数学活动中,经历观察、探讨、交流、总结等活动。让学生不仅在用自已的脑子思考,更要用多看,多听,多说,即亲自经历,亲自感悟,教师不能越俎代疱。如在学《观察物体》时,我把全班分成八个小组,让小组成员分别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物体,再把观察的结果相互交流,最后让小组内合作、探讨、总结。尽量让学生多用手操作,用眼看,用耳听,用嘴说,用脑想,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交流、探讨知识的良好习惯。
三、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,使学生乐学、勤学。
我在数学课堂上经常采用“随机抽点”、“举手发言”和“小组推荐”相结合的方式,实行给每个人加分,每个组加分的方法,一天一小结,一周一总结。每周评3 名学习积极份子,1-3名进步星,一个优秀组。及时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,同时也要鼓励大部分学生。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,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,学习方法,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。在数学课堂中,巧妙地运用激励性语言,撩拨学生上进心和创新的欲望。尽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,对书本的质疑,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。要相信任何一个学生都可变得更好,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,激励每一位学生,使其进步。
要激励学生,还要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,帮助其树立理想,增强信心;要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,消除挫折感;让学生学会“避已之短,扬已之长”。塑造好学生健康的人格,才有助于师生之间、学生之间更好地互动。
周艳军: 男 40岁 小一 马家台小学 2578294099@qq.com
电 话:13507224858
邮 编:433100